问题意识的养成——暑假研修心得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 作者:蒋永丽 发布时间:2023-11-21

“问题意识”将“问题”以及“意识”组合起来。关于“问题”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而“意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释义,它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何为问题意识?在学术领域认可度较高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姚本先教授提出的观点,问题意识更多的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善于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这对于青年教师同样适用。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科研的本质所在,科研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问题意识是科研创新的切入点之一。青年教师是创新的主力军,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学习App拔地而起,线上教学屡试不爽,新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变化为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青年教师作为新潮信息的快速接受者,应该具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问题“导火索”,推动科研创新发展。

首先,青年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学会自主学习。青年教师必须摒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动学习形式,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过于功利主义的想法容易导致学习上的随意和思想上的懈怠,培养问题意识也无从谈起。因此,如果有志于进行学术研究,就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其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扎实理论水平。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问题的产生也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知识越扎实,越能够为问题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导。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建构自己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例如,在面对教师辱骂学生的教育现象时,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都可以提供研究的切入点。

吴照云表示,学术上的重大创新往往是在跨学科知识的支撑下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这其实也对青年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历层次越高,研究方向越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可否认,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具体化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但是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研究者越来越局限于本学科或者某个专业问题的研究领域,甚至排斥同一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或者其他研究方向。[]这其实割裂了学科间的联系,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因此,青年教师要进行交叉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广度。

最后,青年教师要加强交流,切忌闭门造车。学术沙龙、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都是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与平台,是激发科研能动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开阔眼界和思路、开发创新意思、培养创造精神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等的重要渠道。在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同时,青年教师一方面能够了解各行各业的学者甚至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等,结合自身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和最新研究信息,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得到他们的建议、提示、质疑,从而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是,在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迸溅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