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教师这一职业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在不断更迭。教师不仅是讲台上陈述知识的机器,也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种,在传播理论与知识的同时,教师更多承担的是一个传播者的身份。这个身份不仅仅在于理论与知识,更在于文化与内涵,,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路上的指导者与引路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离不开年轻一代,而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培养者,须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岗位上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承担着社会新一代培育与发展的重要角色。
育人亦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对教育有更高的要求与期盼,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传递求才必先求德的精神,因此作为教师,须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终身任务。
秉持育人赤诚,牢固以德树人之心。教书与育人,从古至今息息相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成为学生知识内容的教授者,更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人。从康绍忠老师的故事中,了解到他扎根西北,只为育英才;从周美琴老师的故事中,学习到她的耐心与细心,用爱关怀,用智慧教学,使特殊儿童的未来在教学中被点亮;从安文军老师的故事中,看到他坚守牧区的恒心,用心教学,成就教育之花。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是每一位教师的优秀学习事迹,其中有部分张桂梅老师的学生毕业后同样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在年轻一代身上,我们见证的不仅仅是张桂梅老师的付出与坚守,更是见证育人赤诚的传承,以教育优化人生轨迹的伟大实现。
通过师德案例的学习了解先进事迹,并从反面案例中获得警醒。从事教师工作,秉持赤诚教师之心,坚守初心,做有温度的教师。
秉持爱国忠诚之信念,立足职业之根本。作为一名教师,需秉持爱国忠诚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教书耕耘与强国有我的理想相互结合。人民网于2022年9月8日发文,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教师工作,在不同的场合都多次提到教师的意义。给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回信中提到“做好一名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教师培育的是中华民族茁壮成长的一代,肩负的是培育复兴中华民族一代的责任,秉持爱国忠诚之信念,将思政融入教学环节中。在现实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思政教学相互结合,不仅是教育发展态势,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形式。
秉持终身学习之信念,提升教学水平,注入源头活水。“若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变迁,无论是教学理论知识还是教学形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更新速率更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源头,需秉持终身学习之理念,掌握学科与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更新自身所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掌握学科发展态势,不论哪个学科,都需要有学术前沿性,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随着国家5G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与流行,媒介矩阵的融合,教学形式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媒介的出现辅助教学。在暑期研修课程的数字素养提升的课程学习中,了解最新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掌握数字化实施路径。通过教育教学数字化工具及案例了解到最新数字化教学的形式,通过数字化工具的教学场景学习掌握最新数字化教学。教师应秉持学习之心,不仅限于知识领域,在教学形式领域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与教学形式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成为学生学习源头的“活水”。
信仰是对某种思想的信奉和敬仰,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的情感体验和色彩,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能让人充满力量。做好老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想信念,掌握学科前沿发展态势,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动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头;做好老师,应秉持育人之心,对待学生保持耐心、恒心,坚守正确导向,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做好老师,应秉持忠诚爱国之理想信念,培育爱党爱国的中华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