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以科研支撑教学 用理论铸魂育人

来源:吉林学习平台 作者:李开宇 发布时间:2022-02-24

在吉林大学,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秉承“为人为学其道一也”的师德师风,潜心治学;他们勇于挑战,爱智求真,守正创新;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铸魂育人,培养了一大批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探索精神的时代新人……他们就是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

1651908614654517.jpg

孙正聿教授在讲授“哲学通论”。(吉林大学供图)

“获得这样的荣誉我们感到深受鼓舞。黄大年教授的事迹,每一个吉大人都耳熟能详。作为黄大年教授的同事,我们不仅被黄大年精神所感染,更希望能够将其发扬光大。”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团队成员曲红梅教授说,这份荣誉是动力,更是责任。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有着厚重、扎实的教学传统和优良的传承。多年来,在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团队负责人孙正聿的带领下,团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发扬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人才。

师德兴则教育兴,一支风清气正、自尊自强的教师团队是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孙正聿教授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2020年,他荣获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奖金100万元。为了鼓励支持在教育教学改革和通识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他将奖金全部捐献,设立了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基金。在他的模范带动下,团队成员潜心研学、奋勇争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等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并自觉将良好的师德师风融入教学和科研全过程,坚持铸魂和育人相统一,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学校的学生评教系统中,哲学学科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高达100%。同时,团队还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开办了以培养青年学术领军人才为目标的“理论思维讲习班”,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以及校内乃至吉林省内其他教学和科研团队的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多年来,团队依托重大理论成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推进“三全育人”,深化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团队成员还积极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大力建设包括系主任、系党支部委员、党员教师和优秀学生党员在内的多层次思政队伍。

几年来,团队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以团队成员为代表的吉林大学哲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孙正聿被评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团队成员负责的6门课程被确立为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团队骨干孙利天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引领哲学理念创新,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重点基地项目,以及数十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孙正聿等4人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数十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团队成员发表论文数百篇……这些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从哲学观念变革、哲学体系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辩证法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政治哲学研究等方面,引领了我国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更可以服务社会。多年来,孙正聿始终致力于把理论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先后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有教养的中国人》《马克思与我们》等系列理论普及读物,并开设讲座。在他的带领下,几年来,团队成员共为中直、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思想宣讲报告200余场,并开展系列公益讲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的宣传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科研支撑教学,以理论铸魂育人是我们团队一直坚守的理念。我们将继续发扬黄大年精神,守正创新,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我们的力量。”对于未来,吉林大学哲学系主任、团队成员白刚踌躇满志。